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pg电子维护时间多长 > 新闻动态 > 好心办坏事?轻信被坑惨?死守这3条原则,让你远离哑巴亏

好心办坏事?轻信被坑惨?死守这3条原则,让你远离哑巴亏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0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521天▲戳上方蓝字关注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你是否也曾在人际交往中陷入这样的困境:

明明是好心帮忙,却因没摸清对方底细而惹上麻烦?或是轻信他人承诺,最后落得“哑巴吃黄连”的下场?甚至有时坚持原则,反而被人嘲笑"不懂变通"?

在中国社会这片人情土壤中,许多看似无解的交往难题,其实都藏着一套历经考验的生存智慧。

今天要分享的这三条原则,或许不能让你成为社交达人,却能帮你避开那些看不见的“坑”。

毕竟,在复杂的人际场中,学会保护自己,才是行走江湖的第一课。

01

先弄清楚对方是谁

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,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。

中国人认为“有人才有事”,而且“事在人为”,很难“对事不对人”,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。

在中国社会,每听到一句话,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,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、是真的还是假的。

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,乃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。

中国人比较倾向于“差别性待遇”,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。

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,那你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。

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,那就以“来而不往非礼也”的态度对待你。

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,我不会以大欺小,却绝不容许你以“下”犯“上”。

在中国社会,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的人的。

所以,对方不同,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。先问清楚是谁说的,再做定夺,这就是一种“经”,如何应变,则是个别的“权”。

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,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,也就是离不开人际关系。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,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。

看见或听说一个人,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,并且依据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,才算合理。

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,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企图。这不是势利眼,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,不要前倨后恭,没有什么不好。

02

小心才不会上当

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,不论干什么,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,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。

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,只会提醒自己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。

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,反而多少有些羡慕 :“他真高明,居然骗了这么多人!”

而对被骗的人,在同情之外,还有几分不屑:“你怎么这么笨,这种当也会上?”好像责任不在骗子,而在被骗的人。

其实,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,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。

西方人鄙视骗子,使其备受压力,抬不起头来。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各自小心,不要上当,使那些骗子无从下手。

我们用“嘲笑被骗的人”的形式,来提醒大家,千万不要被骗,否则不但损失惨重,还要惹人嘲笑。

所以在中国社会,那些被骗的人,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。

西方人的想法很对,只要大家齐心,共同指责骗子,便可以减少骗人的行为。而中国人更实际一些,要求自己岂不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?

“求人不如求己”,要求别人不要欺骗,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靠。

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,因此“反求诸己”更胜一筹。

但是“小心不要上当”,并不是“不要相信别人”,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。

正因为小心,才会时时用心。可以相信的时候,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;不可以相信的时候,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,“人心善变,不可不防”。

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,看起来互相矛盾,却是因“时”而制宜。

在正常的情况下,当然应该相信别人,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;遇到不合理的地方,就不应该相信他。

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,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。

03

凡事追求合理

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。换句话说,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,人们才会接受。

我们虽然重视典章制度,却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时宜,因此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,中国人多半喜欢权宜应变,以求合理变通。

凡是不会变通的人,都会被人斥之为“死心眼”、“死脑筋”。

中国人认为,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。

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,就应该“反求诸己”,即“要求他人合理之前,先求自己合理”,以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他人,使他人亦能合理。

自己不合理,却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,结果经常不如意,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。

自己先求合理,再来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,才是合理的态度,也比较容易实现。

但是合理不合理,各人的标准未必一致,有时候你认为合理,我就认为不合理,因此这个“合理”也会引起很多争执,产生很多不愉快!

在中国社会,凡事自己求合理,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。

即使你的“合理”和他的“合理”会有些误差,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,起码会问心无愧。

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,听天由命吧。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,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,使大家心里不高兴,甚至造成误解的好。

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。

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,会如实地反映你是否合理。

当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,不要指责对方的缺失,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。

如果是的话,赶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调整过来,对方也可能跟着表现出合理的反应。

 

图片

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,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,却有值得坚守的底线与智慧。

弄清楚对方是谁,是精准把握分寸的前提;小心不上当,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;凡事求合理,则是维系关系的核心准则。

这三条原则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揣摩。

既要知世故,也要守本心;既要防人之心,也要有容人之量;既要坚持原则,也要懂得变通。

说到底,所谓“不吃亏上当”,并非要变得精明算计,而是在复杂人性中找到平衡点:对他人多一份观察,对自己多一份要求,对世事多一份体谅。

愿你我都能在这些朴素的道理中,练就从容处世的底气,在人情往来中既不失真诚,也守住边界。

图片

本文依据曾教授著作汇编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